蒙古马生命力强、耐力强、健壮。资料图片
实景剧《蒙古马》剧照。 资料图片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提出“蒙古马精神”:蒙古马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这段话深刻概括了蒙古马的精神内涵。
1月12日至13日,由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21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改革开放为草原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草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论坛以主题演讲和“再论马文化”等5个专题分论坛组成,300多人出席了此次论坛。
蒙古马是蒙古人的文化图腾
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承载地,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建设经历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从“谨慎”到“自信”的转变,文化建设在国家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原文化也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2012年,草原文化百家论坛曾将蒙古马文化列入重要议题。时隔7年后,此次论坛又将其作为重要的分论坛之一“再论马文化”。如何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草原文化腾飞成为其中的一大话题。
在《圣殿蒙古马》板块中,专家学者们从马的起源讲起,论述了蒙古马的驯化与发展、蒙古马文化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毕俊怀讲述了蒙古马的进化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范子烨从“弓弦初音”“龙马精神”入手,讲述了与蒙古马关系密切的马头琴的前世今生;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论述了马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等。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巴雅尔说: “蒙古族骑着马从远古走向文明,与马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蒙古人的历史就是一部马背民族史。”他认为,学习和探索蒙古马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深刻认识蒙古族文化的深层底蕴和深厚内涵;尤其是游牧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对当今世界永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研究和弘扬蒙古马文化,推动“蒙古马精神”成为新时代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指出,古代交通信息主要依靠邮驿传递,其重要承载工具就是蒙古马。元朝时共设陆驿站928处,驿马4.36万匹,按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实际马匹可能达20万余匹;建设了3条中西国际驿路,其中两条经过蒙古高原进入欧洲。芒来建议,我们今天应该以马为媒,通过中蒙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马文化是一座金色桥梁
在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眼中,蒙古马是什么样子?在《史诗中的蒙古马》和《蒙古马的艺术形象》板块中,蒙古族文化界人士探讨了蒙古马在绘画、影视剧、舞台上和文学中的艺术形象。
著名画家朝戈在回忆马与牧民的感人故事时说:“蒙古马的脸是诚实的,眼睛是羞涩的,它们英俊、勇敢,悲伤。每当看到充满生命力的马儿在草原上奔跑,就像自由的心灵在天地间飞翔,这种感觉真好。”正是出于对马的喜爱,他创作了许多关于马的精品。
俄罗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教授拉里莎探究了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中的马崇拜;内蒙古大学教授丁玉龙和高建新分别论述了“蒙古族当代文学中的马”和“唐诗中的骏马”;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宝珠从“马头琴的传说”讲到了原创音乐剧《苏赫与白马》;摄影家巴义尔用200幅照片,从不同视角讲述了“蒙古人马情”……
82岁高龄的音乐家乌兰杰在谈到“蒙古族民歌中的骏马形象”时,不仅用蒙古语朗诵了赞美蒙古马的诗歌,还即兴演唱了鄂尔多斯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积淀,马文化已经在草原游牧文化体系中确立起牢固的地位。马文化是一座金色桥梁,为我们提供了通向草原游牧文化本质的捷径。”乌兰杰说。
蒙古族著名导演、演员宁才出生在科尔沁草原。1986年,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毕业汇报演出上担纲主演话剧《黑骏马》。这部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的话剧,被列入了《中国话剧年鉴》。毕业后,宁才回到内蒙古,领衔主演和导演了多部电影、电视剧,其中与马的题材有关的,就有电影《季风中的马》、民族题材电视剧《烈马长风》、实景剧《蒙古马》等。
“赞美蒙古马的蒙古族歌曲有上万首,它能够被一个民族如此歌唱,可见是多么深刻地嵌入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所以说,蒙古马和蒙古族是连为一体的,它是我们的另一半,占据了我们精神的绝大部分,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宁才说。
“党和国家倡导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很重要的文化寄托就是马。马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同认可的一种情感依托,马文化是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共有的精神和气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说。
促进现代马产业发展,更好地传递“蒙古马精神”
在《心中的蒙古马》板块,应邀参会的牧民、驯马师、传承人讲述了各自与马的故事。
30岁的呼伦青格勒来自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是第五代黑马传承人。他从5岁开始学骑马,16岁接触快速马,后来成为一名驯马师。为了更好地传承黑马,他还创新了对黑马的驯养方法。
白马传承人好毕斯哈拉图,来自“中国白马之乡”——西乌珠穆沁旗,是当地白马协会会长。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西乌珠穆沁旗白马数量最高时超过10万匹,近些年数量急剧下降,至2015年时已不足1000匹。为保护白马,政府出台了政策,并建立了保护基地,出资对白马改良,为牧民发放补贴,以增加白马的数量。
2019年1月,西乌珠穆沁旗推出了“相约银色乌珠穆沁 见证白马文化魅力”主题活动,通过新年音乐会、旅游推介会、草原冰雪那达慕、白马系列赛、蒙古族服装大赛等系列活动,深入打造白马文化。
乌审旗走马传承人额尔德木特古斯建议,加大对乌审马的保护力量,建立保护乌审马基金会,搭建马文化的产业平台。“希望能在基层地区建设马文化博物馆,加强马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马文化。”额尔德木特古斯说。
“西部马王”苏雅拉其劳建议:“我们要养好马,增加马的数量,让走马也能成为牧民的一大经济来源,这样才能让更多的马参赛,牧民们通过比赛展现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传递‘蒙古马精神’。”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马存栏量达84.8万匹,居全国第一。201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现代马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将现代马产业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以推动现代马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