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景颇族  > 详细页面

景颇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杨志孝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景颇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被称为克钦[kakhyens]族,在印度被称为新福[siŋphos]族,我国境内的称为景颇族。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景颇”是民族总称,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总人口147828人(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景颇支系习惯上又被称作“大山”,而载瓦被称为“小山”,勒期被称“茶山”,浪峨被称为“浪速”。我国的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分布于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五县市山区。此外,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地区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县等地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

景颇族有悠久的历史,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根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景颇族先民最早居住于青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以东泸水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民族名称定为“景颇族”。

景颇族内部的5个支系(景颇支、载瓦支、浪峨支、勒期支和波拉支),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浪峨语、勒期语和波拉语。根据语言谱系分类法,景颇支使用的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在语言特点上与其他4个支系语言有相差之处;载瓦支使用的载瓦语、勒期支使用的勒期语、浪峨支使用的浪峨语以及波拉支使用的波拉语比较接近,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在日常生活中,景颇族内部各支系除了使用本支系语言外,还兼用别支系的语言,在不同支系组成的景颇族家庭中有“一家人各说各话”的现象。景颇文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创制于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末由缅甸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载瓦支系的需要,于1957年创制了载瓦文,载瓦文也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作品,有创世纪、历史传说、神话、寓言、谚语、谜语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景颇族的文学艺术发展较快,本民族的学者不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还创作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诗集、歌曲集。景颇族的乐器主要有木鼓、牛角号、笛子、象脚鼓、锣、钹、小三弦、铓等。景颇族擅长集体舞,舞蹈一般有欢庆性的、娱乐性的和祭祀性的三种。有的舞上万人参加,跳起来通宵达旦,气势恢宏。景颇族绘画大多与宗教相结合,雕刻有木雕和竹雕。各种棉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都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参考资料:

1.《景颇族文化大观》,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2.《景颇族文化史》,刘刚,石锐,王皎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3.照片摄影:刘军

4.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