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咯黎语称跳竹竿为“卡咯”,意思是夹着东西不放松。跳竹竿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典籍。而据黎族民间传说,远在他们的祖先懂得上山打柴时便已兴起,故又称之为”‘打柴舞”,带有一定的祖先崇拜与白然崇拜色彩,特别是在“美孚黎”分布地区(现今东方县一带),跳竹竿活动最为盛行。流传至今,已成为黎族地区普遍开展的体育娱乐活动.每逢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三月三等的夜晚.宰鸡杀猪,煮新米饭。洒足饭饱,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蜂涌至村前赛后的草坡上,燃起篝火,打着火把,一群一伙的跳竹竿,借此告祭先灵,祈求风调雨顺,往往由黑夜跳到天明才尽兴散去。
开始,跳竹竿的只是青壮年男子,后来发展为女子击竿男子跳,其后又演化为男女一起跳。现在,黎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跳竹竿,且不限于传统节日,喜庆日子里也有人以此作乐。跳竹竿活动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海南盛产的毛竹、金竹作器材,其中以两根 4 至 5 米长的竹竿作枕竿,相距约 2 至 3 米平行放在地上;八根长约 2 至 3 米的竹竿平行放在枕竿上作为打竿。八名击竿者分成四人一排,相向跪在枕竿的外沿,每人两手各握一竿,在音乐、锣鼓的伴奏下,相对的两人按着节拍、鼓点,不断将手中的两根竹竿一分一合、一高一低地在枕杆上击打、滑动、发出“呱哒、呱哒”的声响。跳竿者 4 至 8 人则随着竹竿的高低分合.有节奏地雀跃其间,并做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等各种姿势。按传统竞赛规则,击竿者依次作跪、蹲、站三种打法、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打越大.而跳竿者若脚、腰、颈被竹竿夹住就要被人用竹竿扛出场外,受围观的人取笑,而能巧避过关者,则获优胜,被人用竹竿抬起以示敬贺。
三种打法跳过一轮后,击竿者与跳竿者可以互相轮换,围观者亦可陆续加入活动。跳竹竿活动要求动作敏捷利落、反应灵活、优美舒展,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对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艺术技能都颇有实用价值。
现今广东、海南的不少专业黎族舞蹈演员大都是跳竹竿的好手,亚运会撑竿跳高金牌获得者吉泽标(黎族)也十分喜爱.跳竹竿不仅已成为黎族人民喜受的体育活动,而且还不断被对外介绍推广.在先后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跳竹竿”均被评为优秀表演项目,并被邀请到港澳表演,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